設計師在極具畫面感的木質長桌上,堆疊著云南本地的碗碟,以及有著地方性聯想記憶的小件藝術品,每一件器物,既特立獨行,又彼此聯系,雜而不亂,自成體系,從而帶著我們不斷地復刻著時代的生活場景。主要原材料用的是傣族傳統干欄的建筑木材,主要以榫卯結構工藝,純手工研磨打造,保留古木的歲月痕跡和肌理質感。不論生活的場景如何變化,設計師始終希望人在空間內,能夠感受到設計的有意為之,關于文化的載體,關于時代的縮影,一一呈現在面前。詩意的呈現,古樸的雕琢,當代的藝術,當三者處于相交之時,能做到自始至終的繁而不亂,繁簡有度。陽光作為云南寶貴的自然財富,在與設計的接壤中,仍然有著巨大的發揮空間。不是大片的陽光直照,還是狹長的光影長廊,亦或是斑駁的光影投射,以各種明朗暖和,強烈燦爛的方式,布下最有探索性的光影組合式。傳統與當代的融合,看似有意為之,實則無心插柳。當聚焦于一縷光,一片葉,自由而飽滿。
閱讀,觀景,品茗,這些令人心靜的行為,或許在特定的場合,會轉變為一種真正的行為美學。它是積極而熱情的,又有益于修身養性。在滿屋里點上燭光,給自己準備一場不那么鄭重其事的儀式感,遼遠的心境,此刻愈發地靜謐。屏風后的樹影,似乎在忽明忽暗地繪畫著什么,無需解讀,卻在心中滋生出千萬中解釋。山里的一石一木,皆是情感性的所在。有時候,看上去不是那么的有價值,卻分外地愛不釋手。曲水之意,適合在山間細流。項目周邊充足的水源,澄澈而明凈,流瀉于山石環抱之中。整體式的塊狀構造,留下精確的空隙,以讓空間保持著上下交換、四周流通的劃分,從而形成縱向與橫向的交融,在飽滿感上再增添一層輕盈的承載之地。開門見山,開窗納景,將俯仰天地的闊大與全景徹底地納入到一室之間,從任何角度眺望,都能將撫仙湖的一山一水盡收眼底。消融不是一種物理現象,是一個關于時間概念的范疇。時間沒有刻度,抓不住摸不著,但是我們時時刻刻都在感受著時間力度和深度。好的空間設計亦是如此,也應該不露痕跡地消融于環境之中,自然而然地存在著,人為創造的任何內容都抵不過自然和時間的消融。








